地 址:联系地址联系地址联系地址
电 话:020-123456789
网址:*.ooogruyees.cn
邮 箱:admin@aa.com
中国(合肥)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监管仓内,新引擎工作人员正在对商品进行清关装车。合肥本报记者 范柏文 摄
日前,自贸海关总署公布2021年度综合保税区发展绩效评估结果,片区合肥经开综保区在全国参加评估的构筑137个综保区中综合排名第11位,前进3个位次,发展位列A等。新引擎
这是合肥合肥经开综保区在连续3年获评A类基础上实现的重大突破,标志着中国(安徽)自由贸易试验区合肥片区正在加速蝶变。自贸
设立两年来,片区中国(安徽)自由贸易试验区合肥片区聚焦“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构筑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引领区”战略定位,创新探索,发展高质量发展引擎作用日益突出。新引擎
“无感通关卡口试运行以来,合肥重车通关平均用时由58.8分钟缩短至5.7分钟,自贸空车通关平均用时由17.4分钟缩短至1.3分钟,每车每票可节省物流成本50元至90元。”据合肥经开区一位负责人介绍,去年10月29日凌晨,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保税区顺利完成最后一条无感通道切换,在全省率先迈进无感通关时代。
为让贸易投资更加便捷,合肥依托经开综保区,探索实施“无感通关”“外发加工”等便利化创新举措,同时探索外商投资“集成管家式”服务保障机制,为外资企业提供全程留痕、全链条管控的管家式服务。
畅通开放通道。为推进片区内合肥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,合肥创新探索中欧班列进口货物“分段计税”运费机制,推动合肥港—洋山港“联动接卸”模式落地,创新“船边直提”“抵港直装”作业监管模式,提高船舶运输效率,降低码头库存压力和企业物流成本。
区域服务联动。参与成立由上海自贸试验区牵头、沪苏浙皖11个自贸片区组成的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盟等多个平台,探索长三角G60环境科技产业协同创新模式、长三角“双创券”通用通兑模式等一批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制度创新成果,推动产业联动发展、科技协同创新、数据互联互通。
“听意见、列清单、研究透、创试点。”中国(安徽)自由贸易试验区合肥片区管委会综合协调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,两年来,合肥片区坚持问题导向、需求导向,走访调研了集成电路、量子信息、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、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重点企业,收集梳理企业诉求,参与制定了上述主导产业开放创新试点举措。同时,着力在推进贸易便利化、强化科技创新、提升产业能级、完善人才引培等方面先行试点,不断做强创新链、做深产业链、做优价值链,形成了一批制度创新成果。
“片区内累计孵化科创企业1000余家,培育国家高企400余家,建成了一批跨区域协同创新平台。”中国(安徽)自由贸易试验区合肥片区管委会一位负责人说,两年来,合肥片区突出“科创自贸”特色,服务保障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,推动以大健康研究院、环境研究院等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创新载体加快落地,促进资本、技术、人才等要素自由流动、高效集聚和合理配置,加快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、规模化。
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。围绕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关键节点,支持中科院合肥创新院等协同创新平台开展创新探索。实施产业化经费股权投资改革,变“政策补贴”为“股权投资”,放大财政资金杠杆作用,撬动社会资本参与科创投资。
推动国有新型研发机构市场改革,建立“市场转让为主、评估定价为辅”的科技成果转让机制,科技成果投资决策时间由6个月缩短为1个月左右。
推动科技金融深度对接。针对初创阶段科创企业融资难、融资贵、融资慢等难题,开发“自贸贷”“双保贷”“上市助力贷”等金融信贷产品,加速科技要素和资本要素深度融合。建立科创企业贷投批量联动金融服务新模式,拓宽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。搭建一站式“金融超市”线上平台,整合片区内10余类科技金融产品,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1000余家,累计支持资金近50亿元。
推动科技人才创新创业。依托合肥国际人才城,构建“一网通”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体系,集成人才认定、出入境、户籍管理等60余项业务,为国际人才来肥工作提供便利服务。积极推动中德合作创新园和欧美同学会长三角海创中心建设,入驻40多个海外留学人员科创项目,持续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活力。
目前,中国(安徽)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涉及合肥片区的109项试点任务已完成85%;探索形成多项制度创新成果,其中24项入选全省首批44项复制推广制度创新成果,5项入选安徽自贸试验区两周年制度创新十佳案例;全国278项制度创新成果中,与合肥有关的222项全部复制推广;安徽自贸试验区特别清单212项已全部承接。
两年来,合肥片区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2025.2亿元,实际利用外资10.72亿美元,以不到合肥全市千分之六的面积,贡献了全市近1/3的进出口额、实际利用外资额。
(来源:安徽日报 许根宏)